平博体育网址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十年改革路,“慢郎中”如何变成“排头兵”?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 : 2025-09-17 08:18

  □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刘博文

  核心提示

  福建三明,全国医改的“关键样本”。2012年,三明以公立医院改革为切入点,凭借“三医联动”机制破解“以药养医”困局,成为全国医改先锋。2015年,面对中医药发展困境,三明再次率先在全省推出系统性改革措施,十年探路,成效显著。

  一份十年数据成绩单,成为改革最佳印证:医疗收入从3.91亿元增至8.61亿元,增长120.2%;中医师人均年收入年均增长6.44%,辅以中药饮片药事服务费等政策,让“中医不挣钱”的局面发生改变。

  改革温度,同样深入百姓生活日常:从市级医院的中医科到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阁,中医服务实现全覆盖;中西医联合会诊渐成常态,中西医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精进;各区县每月举办的“中医夜市”融入市民生活,引领养生新风尚。

  日前,2025年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名单公布,三明成为15个入选城市之一,也是平博体育网址的唯一代表。这座山区城市何以跻身国家示范?“慢郎中”如何变成“排头兵”?本报记者深入一线,探寻答案。


一场“被逼出来”的改革

  三明为何能在中医传承发展领域成为全省“排头兵”?答案,需要追溯到十余年前一场“被逼出来”的改革。

  在那个普遍追求效率的年代,“慢郎中”中医的处境一度十分窘迫。“西药经济效益高,且西医培养周期远短于中医。”三明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一语道出症结,医院不愿发展中医,医生不开中药改开西药……这导致中医特色淡化,饮片处方减少,中医药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转机始于2012年。三明医改的全面启动,为中医药复兴奠定了基础。“中医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能丢。”经过走访调研,三明市于2015年在全省率先破局,推出了一系列拯救中医药的改革措施。

  挽救中医,首要任务是重塑医院的信心。三明的破题之举双管齐下:一面加大医保基金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一面坚决刹住中医类医院的“西医化”倾向。

  一套“组合拳”紧随其后:率先增设中药饮片药事服务费,并由医保全额承担;规定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每年新招聘中医药专业人员比例需达30%以上,并给予相应人才培养补助经费;全面上调中医诊疗服务价格,并硬性规定中医类项目医保支出占比不低于15%。多措并举下,“中医不赚钱”的困境逐渐扭转。

  如何留住中医药人才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成为改革的另一场攻坚战。三明的解法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一方面,以“真金白银”夯实保障,全市公立医院中医师的基本工资由财政全额托底,并大幅提高体现技术价值的辨证论治费,按职称分档收取;另一方面,以“绩效杠杆”引导行为,通过大幅提高中医治疗和中药处方的工分核算系数,让“开方用药、妙手仁心”在绩效收入上得到实在体现,中医师的积极性得以空前激发。

  “如今在三明,中西医联合会诊已从‘罕见’变为‘常态’。”三明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医借鉴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汲取西医的精准化,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临证能力,实现了‘1+1>2’的良性循环。”

  改革红利,最终要惠及患者。为此,三明率先实行了一项普惠政策:将中药饮片及针灸、推拿等37种中医非药物疗法门诊费用,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享受“零起付线、报销80%”的待遇,直接降低了百姓看中医的经济门槛。

  一份沉甸甸的数据成绩单,直观丈量出三明中医改革的十年成效:县级以上中医院自2014年起连年实现医疗盈余,医疗收入从2014年的3.91亿元增至2024年的8.61亿元,增长120.2%;中医师队伍获得感显著增强,薪酬改革以来年均增长6.44%;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2024年全省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中,三明连续三年蝉联榜首,尤其在2024年,全省排名前五的医院里,三明更是一举独占4席。

  这场由改革引发的“三明现象”,其示范效应正持续外溢,不仅为福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三明方案”,更吸引了多地前来考察取经。“排头兵”地位已然夯实,而三明的探索仍在继续。

 

资源下沉活“气血”

  午后3时许,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拓展部主任、肿瘤科专家赵静雪匆匆走进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办公室。来不及喝口水,她便熟练地套上白大褂,带着学生吴凯钦赶往病房。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驻点专家赵静雪(左二)带领学生进行教学查房。(受访单位供图)

  “睡眠怎么样?有没有口干口苦?”一番细心询问后,赵静雪指尖轻按,凝神体会着患者的脉象。身旁的吴凯钦运笔如飞,在处方笺上详尽记录病情,并在老师指导下斟酌药味、确定剂量,整个查房流程流畅默契。

  这已是赵静雪从北京来到三明的第五个月。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帮扶项目的一部分,自2022年2月起,广安门医院已派出4批专家驻点三明,赵静雪正是其中之一。

  根据当地需求,广安门医院每年精准选派6位不同学科专家驻点三明,并优先接收、安排三明医师进修,旨在“输血”更“造血”,为提升当地医疗水平注入持续动能。在赵静雪看来,这趟旅程亦是双向的馈赠,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明医师好学精神令人印象深刻。”赵静雪说,“经过多批进修,本地医师在针灸、推拿、艾灸等非药物疗法上的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三明患者独特的症状与重症谱系,也为她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案例。

  “赵老师的指导,让我更加重视辨证思维的规范性,也学会在临床诊断中引入科研的视角。”吴凯钦说,这种思维的转变帮她构建起更完整的诊疗体系,不仅提升了诊断质量,更为未来职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青年医生往往难以接触重大科研项目,因而科研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赵静雪表示,为年轻人播下一颗科研的种子,是她作为导师最大的成就感之一。她期待这颗种子有朝一日能长成参天大树,“静待杏林春满,便是最美的风景”。

  截至今年6月,驻点专家累计教学查房1330余次、门诊带教16800余人次;获省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立项19项;新技术新项目56项,优化中医优势病种方案45个;开展合作课题8项;指导申报课题58项;下基层巡诊义诊做到三明全市各区县全覆盖。

  送到家门口的,不只有京城名医的高超医术,还有一碗碗直达手中、冒着热气的优质汤药。

  电梯门甫一打开,浓郁药香便裹挟着现代科技感扑面而来。院内智慧共享中药房里,从机器自动调剂、精准投料,到拍照留痕、药师复核,再到轨道传送、自动加水、文武煎煮、精准封装——所有环节在智能调度下无缝衔接,科技感十足。

智慧共享中药房的智能包装区(受访单位供图)

智慧共享中药房内,药师在制备个性化定制颗粒剂。 (受访单位供图)

  “我们在全省率先启用中药数智化煎配系统,为市民带来更高效省心的中医药服务。”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任夏丽珍介绍,传统煎药需药师全程守候,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大批处方需求,数智化系统提供了新解法。

  “系统还原‘一人一方一锅’的古法煎药模式,精准执行一煎二煎、文火武火等特殊工艺。”夏丽珍补充道,“还可根据方剂特性自动匹配加水量、浸泡与煎煮时长,最大限度保留药性药效。”

  智慧的触角仍在延伸。作为市区南部医共体的“领头羊”,通过内部信息联网,基层分院的诊疗数据与药方可实时传送至作为总院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以往患者必须亲自来总院才能享受优质服务,奔波就诊、取药负担不小。”夏丽珍表示,如今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后,即可通过智慧联网享受总院同质化服务,煎好的汤药由邮政免费配送到家,真正打通了就医“最后一公里”。

  减轻了基层医院的药材存储压力和运营成本,处方复核机制促进了上下级医师的技术交流,共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自此,从京城名医踏足老区巷弄,到一碗汤药送入百姓家门,一条优质中医药服务下沉的完整路径,变得清晰可见。


经典病房的新生机

  这场由市级层面主导的改革,在三明所辖的各个区县催生出了一系列特色实践,形成了“一县一品”的多元发展格局。例如,明溪县探索AI赋能的“中医临证顾问系统”,沙县区着力中医药文化宣传,而宁化县的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成效尤为显著,成为观察三明中医药改革的一个代表性窗口。

  白露已过,秋意渐浓,宁化县中医院的经典病房依然热度不减。艾香袅袅的理疗区内,求诊者络绎不绝:有人俯卧接受平衡火罐,后背罐印如花;有人凝神静待针刺疗法,针尖银光微闪;还有护士为患者送上氤氲药香的温热汤剂……一项项中医特色疗法轮番登场,让这方经典天地充满活力。

宁化县中医经典病房内,护士带领患者练习八段锦。刘博文 罗昱伦 摄

  作为全省首个县级中医经典病房,该科室自2023年7月开科以来,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收治出院病人1205人,好转率高达95.77%;中医药治疗参与率100%,纯中药治疗占比超78.5%;患者满意率高达92.98%。

  掀起这波“中医热”的经典病房,和普通中医科室有何不同?

  “我们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及名老中医经验为根基,遵循‘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原则。”中医经典病房主任张炳权道出关键,“比如用经方汤剂代替抗生素,以艾灸、拔罐取代退烧针、输液,让中医思维主导诊疗全程,而非依赖西药控制症状。”经两年探索,病房凝练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诊疗模式。

  前不久,65岁的罗朝兴因重症肺炎入院,经“六经辨证”精准定位为“太阳阳明合病”。通过动态辨证、中药汤剂及拔罐、穴位贴敷治疗,一周多后罗大爷便好转出院。后续团队为其量身定制的“汤剂固本+八段锦健体”康复方案也让他赞不绝口。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它就像临床路径的导航系统。”张炳权介绍,通过脉象、舌苔等“路标”动态分析病情,再以中药为主,拔罐、穴位贴敷等为辅,形成环环相扣的治疗链,实现疗效最大化。

  将辨证精髓延伸至护理环节,是经典病房的另一大特色。一处病房内,护士长邹颖正轻捏一名护士的手腕,示范如何通过脉诊、询问、观察为辨证施护收集信息,周围护士凝神观看,积极询问。

  “传统护理侧重测体温、输液等基础操作。在这里,护理需要‘辨证’先行。”邹颖解释道,如面对风寒感冒患者,不仅关注止渴退热,更注重“驱寒固本”:提供中药泡脚温阳散寒,或在大椎穴艾灸、放血以助驱邪,让护理与治疗深度融合。推行辨证施护以来,患者平均退热时间缩短至1.5天,平均住院天数也减少了近2天。

  经典名方与特色疗法的融合,为中医攻克疑难重症开辟了新路径。

  饱受重症肌无力折磨4年的张启莹双臂难举、吞咽呛咳。宁化县总医院副院长熊益居经“六经辨证”辨为“中气下陷(太阴病)”,予以补中益气汤合续命汤内服,配合针灸及隔姜灸。仅一个疗程,张启莹的双臂活动恢复如常;53岁的王玉英长期焦虑失眠伴心悸烦躁,辨属“肝郁化火(少阳阳明合病)”。医生创新采用五音疗法,辅以逍遥散疏肝健脾。两周后,她的入睡时间缩至20分钟,焦虑评分下降60%。

熊益居(中)带领弟子在中医经典病房进行教学查房。刘博文 罗昱伦 摄

  “许多人误以为中医只擅调理,治不了大病、重病,这是刻板印象。”熊益居坦言,针灸导引可应对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疑难重症,五音能量疗法对化解焦虑失眠、心悸烦躁效果独特。“我们要做的,是让经典中医扎根临床,真正走进市民心里。”

  “接下来,我们将致力于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体制机制,主要通过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优化中医药服务模式等创新方式,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目标是打造中医医疗机构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样板,并探索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下的中医药发展新路,为中医药事业贡献三明力量。”三明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以创新之力守护人民健康

  □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十年探索,三明中医药改革踏出了一条坚实之路。自2015年在全省率先推出系统性改革措施以来,三明以“三医联动”为抓手,着力破解“中医不挣钱、人才留不住”的发展痛点,成效卓著。从医保政策倾斜到医疗服务创新,这场改革不仅让中医焕发新生,更成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个“关键样本”。

  这股活力,源于“人”的破局。面对困境,三明迎难而上:创新政策机制,通过加大医保倾斜、增设药事服务费为中医“强筋健骨”;破解人才难题,主动对接国家级医疗资源,通过名师带徒、中西医联合会诊为医术传承“通经活络”。这套“组合拳”,不仅是制度革新,更是信念重塑——让医院敢开方,让医生有底气。

  这股活力,更见于“术”的创新。智慧中药房内,自动化设备精准复刻古法工艺,联网配送服务让市民足不出户享便捷;经典病房中,医生娴熟运用“六经辨证”施治,让《黄帝内经》等古老智慧在临床实践中重焕新生。实践证明,中医不仅能治慢病,也可应对急症重症,打破了“中医是慢郎中”的固有偏见,为百姓提供了更多高水平、有温度的选择。

  前行路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成为改革的最佳注脚。北京专家赵静雪谈及“教学相长”时眼里的光,药师夏丽珍提起“古方复刻”时的自豪,护士长邹颖进行辨证施护时的专注,这些瞬间共同汇聚成改革最温暖的底色——一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三明经验提供了良好范本,但前行之路仍然漫长。如何增强模式的自我造血能力而非依赖政策投入?如何培养更多扎根基层的高素质中医人才?这不仅是三明的思考题,也是所有关心中医药事业者的必答题。而答案,就蕴藏在此后未来的每一次探索和每一份坚守之中。

附件下载: